2 英文參考
menstruation[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04)]
menstruation[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10)]
menses[朗道漢英字典]
menstrual flow[朗道漢英字典]
catamenia[朗道漢英字典]
courses[朗道漢英字典]
emmenia[朗道漢英字典]
flow[朗道漢英字典]
flowers[朗道漢英字典]
lunaria[朗道漢英字典]
meno-[朗道漢英字典]
menorrhea[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]
menses[朗道漢英字典]
menstrual flow[朗道漢英字典]
menstrual flux[朗道漢英字典]
monthlies monthly sickness[朗道漢英字典]
regel[朗道漢英字典]
3 中醫·月經
月經(menstruation[1][2])為名詞[3]。是指婦女伴隨卵巢周期性排卵,卵巢分泌雌、孕激素的周期性變化引起的胞宮內膜周期性脫落及出血的生理現象,多在婦女14~49歲左右期間內發生。出《素女經》。亦名月水、月水汁、月信、月行、月汛、月使、月運、月事、月經水、月脈、月客、月浣、月候、月候血、月期華水、月漏、月潮、月露、紅脈、紅漏、紅潮、血經、血信、血脈、經水、經月、經汁血、經血、經事、經脈、經信、經候、信水、癸、癸水、朝信、潮水、水中金等。女子一般在十四歲左右月經即開始來潮,到五十歲左右,月經即自行斷絕,中間除妊娠及哺乳期外,通常一月來潮一次,每次持續約為3~7天。因其每月均按期而來,故稱?!?a title="醫學百科:脈經" href="/.A1.B6maijing.A1.B7_6502/index.html" rel="summary">脈經》卷九“平帶下絕產無子亡血居經證第四”:“婦人月經一月再來……”
4 西醫·月經
月經是指有規律的、周期性的子宮出血。又稱為月事、月水、月信、例假等。嚴格說來,伴隨著這種出血,卵巢內應有卵泡成熟、排卵和黃體形成,子宮內膜有從增生到分泌的變化。但是在臨床上常有不經過排卵而有子宮出血的現象,叫做無排卵性月經。
月經第一次來潮稱為初潮,初潮年齡大多數在13~15歲之間,但可能早在11~12歲,晚至17~1 8歲。我國各地區初潮年齡相差不大,但體弱或營養不良者初潮可較遲,體質強壯及營養良好者,初潮可提早。月經到49歲左右則自行閉止,歷時約35年左右。
出血(即經血來潮)的第一天稱為月經周期的開始,兩次月經第一天的間隔時間稱為一個月經周期,一般為28~30天,和農歷一個月的時間差不多。周期長短因人而異,偶而提前或延后不超過7天仍可視為正常,即月經周期不應少于21天,也不能超過35天。妊娠及哺乳期月經會停止。
經期是指經血來潮的持續時間。正常月經持續2~7天,一般為4~5天。經量是指經期排出的血量。月經量的多少很難統計,臨床上常用每日換多少次月經墊粗略估計量的多少。有人測定正常人月經血量約為10~58ml,個別婦女月經量可超過100ml。有人認為每月失血量多于80ml即為病理狀態。一般月經第2~3天的出血量最多。由于個人的體質、年齡、氣候、地區和生活條件的不同,經量有時略有增減,均屬正常生理范疇。
經色是指月經血的顏色。月經血一般呈暗紅色,開始色較淺,以后逐漸加深,最后又轉為淡紅色而干凈。除血液外,尚含有子宮內膜碎片、子宮頸粘液及陰道上皮細胞。月經血的主要特點是不凝固,但在正常情況下偶爾也有一些小凝塊。
經質是指月經血的性狀,正常情況下經質不稀不稠,不易凝固,無明顯血塊,無特殊氣味。經質的病理改變,不僅是常見的月經疾病,還是臨床辨證的重要依據。通過了解經質的改變,可為臨床提供重要的辨證資料。婦女月經來潮,經血濃稠或粘膩者,稱為“經質粘稠”。
月經病泛指與月經或月經周期有關的各種病證。包括經期、經量、經色、經質和月經氣味等的異常,或經期及其經行前后周期性出現的各種較為明顯的證候。如果臨近月經來潮之前或經行初期,伴有輕微的小腹脹痛或腰部酸痛,或乳房輕微作脹,或情緒不太穩定等現象,但不影響工作與生活,月經來潮后或干凈后便自然消失者,這是常有的生理現象,一般不需作任何治療。有的青年女子,在月經初潮后的頭一二年之內,月經不能按時來潮,或提前或延后,甚或停閉數月,這是由于腎氣未能充盛所致,這些女子只要無明顯全身證候,待身體逐漸發育成熟后,自能恢復正常。還有一些絕經期前后的婦女,常會出現月經紊亂,其周期、經期、經量以及經質都不甚正常,情緒也表現得不太穩定,只要是對生活與健康沒有危害,一般也不作病態而論。
此外,有少數婦女,身體無特殊不適,而定期兩個月或叁個月,甚至一年,月經來潮一次者,古人分別將定期兩個月月經來潮一次者稱為“并月”;叁個月月經來潮一次者稱為“居經”;一年一行者稱為“避年”。也有極個別的婦女,終生沒有月經來潮,但又不影響正常生育者,古人稱之為“暗經”。還有的婦女在懷孕早期,仍按期有少量月經來潮,但對胎兒無不良影響,古人稱之為“激經”,這都屬于個別現象。
一般月經期無特殊癥狀。有些婦女可有下腹及腰骶部沉重下墜感覺,個別可有膀胱刺激癥狀如尿頻,輕度神經系統不穩定癥狀如頭痛、失眠、精神抑制、易于激動,腸胃功能紊亂如惡心、嘔吐、便秘或腹瀉以及鼻粘膜出血等現象。在一般情況下,月經來潮并不影響工作和學習。但不宜從事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,應避免洗冷水浴及下水田勞動,禁止性交,注意經期衛生。
從青春期到更年期,子宮內膜受卵巢激素的影響,有周期性的改變并產生月經。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,是由卵巢激素周期性的作用所引起,可分為以下4期:
(1)增生期:約在月經周期第5~14天,相當于卵泡發育成熟階段。月經期子宮內膜剝脫后,在雌激素的作用下,子宮內膜基底層細胞增生、變厚、腺體增多而彎曲;間質逐漸增生變為致密;內膜血管增生呈螺旋狀。
(2)分泌期:約為月經周期第15~23天,相當于排卵后黃體成熟階段。黃體產生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,使子宮增生期內膜繼續增厚,腺體進一步擴大、彎曲,并出現分泌現象。間質疏松水腫、血管也急速增長,更加彎曲、內膜松軟,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,適宜于受精卵的種植和發育。
(3)月經前期:約在月經周期的第24~28天,相當于黃體退化階段。黃體退化時,雌激素、孕激素水平很快下降,間質水腫消失而變為致密,血管受擠壓而彎曲,使血流瘀滯。在來月經前4~24小時,內膜血管呈痙攣性收縮,使內膜缺血壞死,血管收縮后又舒張,以致破裂出血,在內膜層形成分散的小血腫,使內膜剝脫而出血,即為月經來潮。
(4)月經期:約為月經周期的第1~4天,此時內膜功能層形成分散的小血腫,使內膜成片狀或小塊狀剝脫,隨血液一起排出。在臨床上,一般將月經來潮作為下一周期的開始。